阿乌高速进入施工冲刺阶段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眼下,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以下简称“阿乌高速”)进入施工冲刺阶段,全面展开大规模施工,力争年内完工。
阿乌高速位于新疆北部,路线经过北屯市、福海县、五家渠市、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全长342.538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其中,阿勒泰(北屯)至五家渠段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五家渠至乌鲁木齐段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昨日,记者从阿乌高速项目指挥部了解到,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共设12个标段同时展开施工。其中,一期工程黄花沟至乌鲁木齐段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二期为福海至黄花沟段于2020年5月开工建设。 “目前,12个标段中有10个进入沥青摊铺阶段,工程整体进度达到67.88%。”阿乌高速项目指挥部甫尔海提·艾尼瓦尔说,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线各种施工设备达2000余台,施工人员达4421人,达到施工设备、人员峰值。
据悉,阿乌高速项目大部分路段位于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在基本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现阶段建设成为“全国排名前列条交旅深度融合沙漠探险旅游高速公路”。
项目建成后,将打通阿勒泰至乌鲁木齐便捷通道,实现两地“高速直达”,车程缩至约4小时。
□继续阅读
“沙海愚公”誓让大漠变通途——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建设速写
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盆地,打通乌鲁木齐市至阿勒泰地区的“高速直达”公路大通道。
这条全长342.538公里的沙漠高速公路中,荒漠及沙漠路段长达175.796公里。在这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无人区,数千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迎风战沙,筑路“沙海”。
“沙海愚公”开山辟路
7月9日,记者乘车来到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S21 一期4标段项目现场。放眼望去,一条伸向“沙海”深处的在建公路望不到头,路两边是绵延的沙丘。
“我们推开了一个又一个沙丘,填了一个又一个沙坑,才有了现在成形的道路。”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S21 一期4标段项目经理冉永鹏说,他感觉大家就像现实版的“愚公”,每天都在不停地挖山,只不过挖的是沙山。
S21 一期4标段长36.5公里,全部位于沙漠腹地,建设中平均每公里就要挖平2至4座沙丘、填平2至4座沙坑,整个标段挖山、填坑200余处,挖填1400多万方。其中,较高沙丘需深挖30多米、最深沙坑需要填高20多米,才能与路面齐平。
“我们最多时有450多台大型设备、200多台运输车同时施工。”冉永鹏说,他们最终在今年4月将道路打通,挖、填的沙量相当于200多栋10多层高大楼的体积。
为了严把质量关,项目上采用高填方路基太阳能沉降观测技术,在线路中高填方(填筑沙坑)较多的路段,向下17米埋设高填方砂基沉降观测站,再用北斗卫星传导信息技术,每小时采集路基沉降量,将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中心分析。
截至目前,沉降曲线斜率已变缓,检测结果显示该断面近半年的沉降满足路基设计规范的要求。“沙海开路”勇者先行
说到刚来工地的情景,这些来自东北、从没见过沙漠的项目建设者们坦言,那一刻“傻眼了”。
“看看周围,就是我们刚来时看到的样子。”S21 一期四标党支部书记孙景彬指了指路边一望无际的沙丘说,他们是去年3月20日来到项目现场,先安排7名工作人员从标段两头进入,大家背着水和干粮进入沙漠,一天步行2公里,将道路的形状、走向划出。
下一步,就是搭建项目部,并将机械开进沙漠。这可不是件易事,没有路,一般的车根本开不进来,项目部就寻找特种车辆将挖掘机等设备一辆辆拖进来。
孙景彬说,他们之前干工程搭建彩钢板项目部只需一个月时间,而在沙漠里搭建了大半年。所有配件需要一个个运进来。
“能进沙漠的车不多,进来不能拉过重的东西,我们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搬进来。”孙景彬说,没有住的就住帐篷,项目很多人刚来都很不适应,但慢慢坚持下来,战胜了自己。
S21 一期四标项目部战胜重重困难,直到去年5月8日才真正意义上开始建设,去年8月中旬打通便道,展开大规模施工。今年4月线路贯通,6月全面进入沥青摊铺阶段,目前已完成整体工程的85%。“防风战沙”坚守初心 在沙漠中修路,必须先固沙,否则风沙袭来路面会被沙子掩埋。
“一年四季一场风,从年头吹到年尾。”S21 一期四标项目部总工程师刘明明这样形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的风沙。为固沙,他们邀请有经验的施工队前来指导,并借鉴其他沙漠公路防风固沙的好办法,在全线修建草方格防护工程,把流沙阻挡在路面外。
刘明明说,路基两侧的草方格必须修得更宽,防护能力才能更强,他们修的最宽处可达100米。全线草方格铺设面积近170.32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91.5%。
在沙漠,高温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为防暑降温,在一线的施工人员每天要喝掉近8L水,不停流汗外加高温的烘烤,衣服上留下了一圈圈的汗渍,补充能量的葡萄糖、用于解暑的藿香正气水更是必备的。”刘明明说。
都说沙漠施工有“三无”,无水、无电、无信号。没有什么就想办法解决。项目部设置了发电机组解决生活用电问题;设置天然气、柴油发电机组用于施工;打了500多米深的井取水;建设太阳能信号塔解决无信号问题。
“这些说起来轻松,干起来却很难。”刘明明说,刚来时没有信号,与外界失去联系,大家除了干活就是对着沙漠发呆。大家相互鼓励,度过了那段相对艰难的时期。
沙海深处,正是有他们这样的建设者甘于寂寞长期坚守,才让脚下的道路一点点成形,伸向远方。
乌鲁木齐晚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