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新华市场三十年带动小西门商圈

焦点乌鲁木齐站 2018-12-17 08:14:3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乌市小西门附近的西河街,你会看到一栋5层高的楼——新华批发市场(下简称新华市场)一号楼。这栋楼已经37岁了,别看它陈旧、不起眼,但对于老一代乌鲁木齐人来说,满是回忆。因为,它是乌鲁木齐最早的服装批发市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鲁木齐人最喜欢去购物的地方。

从饭店转身成为乌市排名前列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新华市场三十年带动小西门商圈

新华批发市场一号楼内人来人往

新华批发市场一号楼外部

上世纪80年代时的新华批发市场一号楼

都市消费晨报讯 在乌市小西门附近的西河街,你会看到一栋5层高的楼——新华批发市场(下简称新华市场)一号楼。这栋楼已经37岁了,别看它陈旧、不起眼,但对于老一代乌鲁木齐人来说,满是回忆。因为,它是乌鲁木齐最早的服装批发市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鲁木齐人最喜欢去购物的地方。

新华市场的前身是新华饭店,成立于1981年,1986年,饭店变成了集吃、住、服装批发为一体的市场,到后来,完全发展成为服装批发市场。三十多年间,市场越做越大,还带动了首府“小西门商业圈”的形成和崛起,成了乌鲁木齐核心商圈。

饭店华丽转身变市场

小西门靠近河滩路边的西河街,市场林立、客流如织。放眼望去,有白马布料市场、汇丰广场、成功广场、中亚市场、英吉沙市场等多个大型批发市场。新华批发市场就隐藏其中。

12月12日,早晨10点,楼前,来批发的商户扛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在新华市场一号楼里,房间如旅馆般面对面配置的商铺中,穿行着打着电话、躬身打包的批发商,以及讨价还价、谈天说地的店老板及顾客。

“新华批发市场最早并不是市场,而是一家饭店。转型初期,这里人山人海,楼里叫卖声、电话声,甚至是炒菜声相互夹杂,热闹极了。”已经在这里做生意30多年的王仁荣感慨万分。

新华市场管理方新疆金瑞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秋荣说,市场对他来说,承载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激情。

1981年,新华饭店成立,李秋荣1984年来到饭店,成为一名服务生。“当时饭店就像旅社一样,有400多张床位,是大货车驾驶员们吃饭休息的落脚点。”李秋荣说,“那时,饭店院子里停满了大型货车。”

李秋荣回忆,没多久,河滩快速路对于大型货车行驶有了限制,店里的客源减少了很多。1986年下半年,正当饭店为经营愁眉不展时,90余名浙江客人要求租房。在经过有关方面许可后,饭店决定空出一层半,大约40间房间出租。

此后,这些约15平方米的房间内,摆上4张钢丝床,租房的商户们入住,并堆放经商货物,饭店由此华丽转身,走向市场。

钢丝床既是床也是摊位

王仁荣是1986年入驻新华批发市场的老商户,他回忆,当时,客人们吃、住、做生意都在各自的钢丝床上,床位即摊位。“在这样的房间里走一圈,袜子、皮筋、衬衣、鞋带等生活用品及内地流行的衣裤都能找到。”

夜幕降临,大家把摆在床下的锅碗瓢盆拿出来,在煤炉的烟火气中,炒菜、做饭,畅谈生意经。白天,大家把被子往里一掀,包装袋里的小商品,规规整整摆一床。“当时,首府还没有一个综合的服装、纺织品批发地,很快,新华饭店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商品市场。”王仁荣回忆。

随着新华市场名气越来越大,南北疆甚至是疆外前来批发的人越来越多,赚了钱的浙商们回到老家后又带来了一批批老乡,前来新华市场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

“当时很难租到铺位,连地下室都被租完了,一个铺位的租金两三百元,就是有钱都租不上。”王仁荣说。

随着市场的形成,新华饭店里的餐饮楼层也彻底转型成批发市场,经营也逐渐趋于规范。比如,1990年后,钢丝床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货架,烧火做饭等行为也慢慢被禁止。

市场带动小西门商圈崛起

新华批发市场的形成更是带动了周边业态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人流量的加大,周边小吃、茶饮、货运等应运而生,其他贸易市场也慢慢兴起,小西门商圈随之形成。

2002年10月,新疆金瑞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市场调查,投资购买了新华批发市场,成立了金瑞丰——新华批发市场,在老市场的基础上,先后投资上百万元对新华市场进行了整治和装修,使陈旧的市场焕然一新。

如今,市场已发展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拥有4座商业体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经营户上千,成为南北疆各地批发、销售服装与纺织品的集散地,并在中亚各国享有盛名。

而小西门也因聚集了各类服装、布料、鞋帽等大型批发市场而闻名,这里的商品因种类齐全、物美价廉,更成为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城市居民的购物天堂。

“那时候,小西门东西多、价格便宜,大家都爱去那儿买东西。”49岁的市民马先生说,“尤其是新华批发市场,里面各类衣服、裤子应有尽有,一件衬衣十几块钱就能买上。来这里购物,人多的时候都会被挤着往前走。”

“新华批发市场在‘小西门’商圈中,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牵引和带头作用。”新疆金瑞丰新华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智峰说,“如今,小西门周边贸易市场大大小小约有40个。经过30余年的发展,新华批发市场也面临着网购冲击、客流量相对减少等现实问题,但我们也在不断寻找机遇和发展。”

□继续阅读

“一年卖了13万条裤子”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段小利)“那时听人家说新疆好做生意,带着老婆从浙江海宁坐了几天火车就来了,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新华批发市场一号楼2楼16号商铺,王仁荣感慨地说。

1984年,王仁荣来到乌鲁木齐,跟一个老乡学习了8个月裁缝手艺后,开始带着妻子做服装生意。每做七八件衣服,王仁荣就到奎屯、石河子、喀什等地推销。

1986年,得知当时新华饭店有很多浙江商人在做生意,而且非常火爆,他来到饭店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饭店俨然就是一个小市场,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房间内的床上,袜子、裤子、皮筋等小商品琳琅满目。

王仁荣跟一名老乡商量后,拿来了12件衬衣和裙子试着寄卖。没想到,当天衣服就卖出去了一半。此后,他每次拿来衣裙,一两天就能卖完。

1986年8月,他花了200元/月从老乡那租了约50厘米宽的一小格位置,销售衬衣和夹克。“那位置也就能挂三四件衣服,但前来批发的人很多,每天的货量从十几件到三四十件,几乎每天都能卖完。”

1988年,王仁荣扩大规模,租下了半个床位,主要销售的确凉做的衬衣、裙子等。一年下来,挣了十万元左右。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规范,房间内的4张床被8个货架替代。1993年至1994年,王仁荣花了近8万元买下4个货架,安安心心做生意。“生意火爆到一天能达到三四百件的货量。南北疆甚至是一些中亚的商人也来这批发,市场内人山人海。”王仁荣回忆道。

仅2003年,王仁荣一年的裤子销量就达到了13万条。2007年,他在南湖路附近成立了自己的制衣厂。虽然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制衣厂如今已关闭,但新华批发市场一号楼2楼16号商铺,他和妻子仍坚守着。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